紅山玉,五千年來猜不夠(下)
文章出自:中華遺產 2009年第03期 作者: 張星德 韓澗明
驚“艷”紅山玉
紅山文化玉器種類繁多,有小型裝飾品,比如玉環、玉鐲,以及極可能是固定發髻的箍形器,也有大型祭祀禮器,比如玉璧、玉鉞、玉制棒形器;有形神靈異的各類動物,比如龍、鳳、鸮、蟬、蠶、龜,也有先民們認為有神靈附著其上的玉人物造像。紅山玉用途廣泛,可謂伸展到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其數量之多、器形種類之豐富、工藝之精良、造型之優美,體現了新石器時代先民們的智慧和對生命的崇敬。
人形

玉人

玉人面飾
C形

玉龍

黃玉龍

玉玦
禮器

玉斧

玉鑿

碧玉棒

玉錘

獸面弦紋丫形玉器

三孔器
動物形

玉鷹

玉鳳

玉龜

玉蟬

玉蠶

碧璽魚形飾
圓形

白玉鐲

玉箍

碧玉多頭器

玉珠

雙聯玉璧

玉箍
抽象形

黃玉勾云形佩

雙勾形勾云形大玉佩

勾云形玉佩

勾云形玉佩

獸面玉牌
我們怎樣發現了紅山

桑志華
實際上,從很久開始,紅山玉器就已經流出當地,以傳世品的面目在世間流傳。清末民初年間的著名文物鑒藏家黃濬所著的《古玉圖初集》中就錄有一件玉雕獸首龍,清宮舊藏中也有紅山玉器,而在更早朝代的考古發掘當中也數次出土過紅山玉器。然而,真正地接近紅山文化,還要從20世紀初說起。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刊登內容,未經授權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