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愛好者,長期業余為國內旅游地理類雜志撰稿,從2007年起為《中國國家地理》特約作者。在《中國國家地理》雜志及子刊上前后發表過三十余篇國外地理方面的文章。
20世紀中期之前,紐芬蘭漁場秉承著以漁民家庭為主體,小船作業為主的傳統捕撈方式。其捕獲量適中,并特意避開了鱈魚群的產卵繁殖季節,保證了魚群的繁衍和生態平衡。因此,雖歷經幾百年的捕撈,漁業資源仍十分豐饒。 供圖/秦昭
舒雷先生是為拉沃梯田而“戰斗”的葡萄農群體中的代表人物,他對拉沃梯田充滿了深切的愛與自豪。幾十年來,幾乎每一次關于拉沃梯田的保護行動,都來自葡萄農們自下而上的推動。在法律、地方公約與深厚感情的層層保護下,面對城市擴張和旅游業的大潮沖擊,拉沃梯田的面積不僅沒有縮小,還煥發出蓬勃的生機,堪稱奇跡。
這張照片拍攝于新西蘭的阿貝爾·塔斯曼國家公園(Abel Tasman National Park),據說這是新西蘭最小的國家公園,公園連接著海岸線,中間掩映著茂密的森林,潮汐漲落之間,在海岸間留下金色柔軟的心形沙灘。
這是美國奧林匹克國家公園東部的一處景觀,它位于公園之中那座海拔2400多米的奧林波斯山上。因為山地生態系統不同,山巔又有活動冰川覆蓋,園區內就形成了以溫帶雨林、山區草地和海岸線為主的自然景觀,灌木、野花以及蕨類和地衣隨處可見,其間還分布著形狀新奇的湖泊。
“皇家之路”是世界著名徒步線路之一,每年都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徒步愛好者來此穿越。穿越過程中,他們既可以欣賞到壯麗的斯堪的納維亞山脈的風光,也可以認識眾多北極圈內的植物和動物。從2005年起,瑞典每年夏天在這里舉辦徒步穿越大賽,今年有來自22個國家共2000多人參加,成了世界徒步愛好者的一大盛事。供圖/秦昭
伯爾尼,緩慢生長的古城之色 比起中國許多春筍拔節般的高速生長城市,瑞士首都伯爾尼屬于典型的“緩慢發展,逐步成型”類型,是一座世界文化遺產名城。幾百年間,這座古城逐漸開枝散葉,但整體風格和色彩卻保持著穩定。今天,老城區的建筑多為18世紀時所建,偏暗的灰墻紅瓦色調表達了瑞士民族性格里的沉穩,也與大環境相得益彰。新建筑仍以灰色為主調,出現了豐富的暖灰色系。自然與人文的和諧,給伯爾尼帶來了別樣之美。供圖/秦昭